美國製金融風暴 傾銷全球 |
•Taiwan News 2008/10/09 |
美國的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風暴,就像中國的毒奶粉一樣,毒化的深度、廣度與速度,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。各國央行心不甘、情不願,強顏為落難的金融機構灌頂加持,挹注金援,全力圍堵骨牌效應。 |
【文╱林麗美】 危機來得快又大 衝擊面寬又深 美國的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風暴,就像中國的毒奶粉一樣,毒化的深度、廣度與速度,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。各國央行心不甘、情不願,強顏為落難的金融機構灌頂加持,挹注金援,全力圍堵骨牌效應。不幸的是,「美國製」的金融暴風暴,快速傾銷全球。 金融危機橫渡大西洋蔓延到歐洲、從金融市場燒到經濟成長,「深」得難以探底、「寬」得難以忖度,「快」得難以掌握。各國政府只能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根本不知道下一分鐘會再發生什麼事故。地處美國震波第一線的歐洲,狀況連連,從英國、愛爾蘭、德國、法國、冰島、乃至荷比盧三小國,銀行一家接一家不支倒地;接著亞洲的香港、俄羅斯、印度,也開始發酵。 新興市場一片慘綠 俄羅斯股市六日一度暴跌十三%,俄最大銀行OAO Sberbank狂跌二二%。俄羅斯過去三周中,六度停止股市交易,今年市值已蒸發一半以上,該國政府正與這場一九九八年來最險峻的金融危機,作困獸之鬥,表示將提供銀行與公司一千五百億美元銀彈紓困。 新興市場更是一片慘綠!六日一天中,摩根新興市場(MSCI)指數大挫近六%,印尼、沙烏地阿拉伯股市,雙雙創下六年的最大跌幅。 上周末,自從喬治亞與俄羅斯事件之後,活躍的法國總理薩科奇,以歐洲領袖之姿,邀請歐盟主要元首在愛麗舍宮開會,討論如何因應這一場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。歐洲領袖憤憤指稱:「美國,才是這場災難的禍源。」「歐洲應揚棄這種『投機的資本主義』,我們要的是『企業家的資本主義』」。原來有點幸災樂禍的歐洲領袖,以為這一波金融危機是「源自美國」、「聚焦美國」,沒想到短短三天之內,竟然有五家歐洲大銀行也戲劇性著火,一發不可收拾。 金融業告急 歐洲忙救火 歐洲的金融業一波波告急。不久前英國央行火速將英國最大不動產貸款銀行Bradford & Bingley收歸國有,這是繼今年二月接管Northern Rock銀行以來,第二家被國有化的英國金融機構。英國財政單位事後檢討,認為還好當時能明快決策,才得以穩住市場軍心,避免一場可能越演越烈的金融恐慌。所以這一次,救火動作快得天衣無縫。 接下來,多國合資的Fortis銀行發生危機,荷、比、盧三小國政府全力紓困,將該行部分業務收歸國有、再挹注一一二億歐元紓困。近日,法國最大銀行BNP Paribas同意斥資一四五億歐元,收購Fortis在比利時與盧森堡的事業。二天後,比利時與法國合資的「德克西銀行(Dexia)」集團(盧森堡也有少數股權),被一名分析師點名,指出該銀行高風險資產的曝險部位,可能導致稅後減損,而面臨破產的命運。當天該行股價重挫三二%,驚動比、法兩國的央行,聯手注入六四億歐元,為搖搖欲墜的Dexia解決燃眉之急。 接著,德國第二大房產貸款公司Hypo控股(HRE)瀕臨倒閉,股價暴跌逾七○%,德國財長緊急從銀行團、保險業及政府資金,籌得五百億歐元紓困,躲過破產的厄運。愛爾蘭政府緊急為Glitnir銀行紓困之外,還為六大銀行與房地產貸款公司注入四千億歐元的信用,做為存款人的信用保證。 金融商品變毒品 然而,誰也不敢就此開香檳、慶祝打火成功。歐洲的金融險境,可能還有得瞧。歐洲的情況,比美國好不了多少。華爾街除外的美國銀行,每收到一美元的存款,有九六美分放貸出去;歐陸的銀行,每一歐元的存款,約放貸一.四歐元,這表示歐洲銀行必須到資本市場籌借更多的錢,才能應付危機。而且歐洲國家本身的問題,也一大堆,不但經濟吃緊,像英國、西班牙及愛爾蘭,房地產市場泡沫化、更慘的是,他們手中還有一拖拉庫的「美國金融毒(商)品」,動輒以數十億、百億美元計。 還有歐洲國家間,對跨國金融機構沒有共同的預算、沒有統一的法規,各國對本國銀行有自己的利益與立場,沒有辦法像美國一樣,能快速制定出「七千億美元紓困方案」。兩周前,愛爾蘭政府挺身出來,對愛爾蘭的存款銀行客戶,提供百分之百保證,引起其他鄰近國家的公憤。英國政府不得不跟進,將銀行的存款保證金額從三萬五千英鎊,提高到五萬英鎊,因為如果不這樣做,英國銀行的客戶,很快就會流失到愛爾蘭的銀行去。 經濟成長勢必延緩 可怕的是,金融市場失序,企業與消費者都會成為直接的受害者。最後,所有的帳,都會算在「經濟成長」的頭上,金融風暴對經濟的負面影響,可以預見。 自從九月「雷曼兄弟」破產後,信用市場資金吃緊,三個月、六個月,還有一年期的票貼市場幾乎停擺,銀行的資金更加緊俏。通常,銀行之間隔夜拆款,只比官訂利率高○.○八%,今年到了九月底,沒有用高出四%以上的利率,就調度不到資金。即便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允諾再挹注六千二百億美元的金援,歐洲市場有時還是須要以高上五倍的利率(十一%),向歐洲央行拆借美元。 通常,銀行賺錢是靠吸取較低利息的長期存款,再以較高的利息放貸給短期借款;現在,多數銀行充滿危機意識,不輕易將手中的現金放貸出去。如此一來,企業要借到錢,就要付更高的利息,資金成本增加;也有可能平日往來的銀行,關緊大門,借貸無門。因此,企業決策也開始低調,停止投資或併購活動;產品開發部門一放慢腳步,擴廠計畫就先停擺;另一方面,企業會採取降低成本政策,砍殺「賠錢貨」部門或裁員,造成失業率的增高。 消費者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,在銀行採取資金緊縮政策時,不但借錢利息提高,要借到錢更是不容易,大家只好勒緊褲帶,開源節流。果真如此,市場將形同一攤死水,經濟蕭條隨之而來。 經濟學家認為,政府是金融市場的主導者,如果法規不周到、或監督不利,造成市場嚴重失衡,最好的方法,就是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,這是「必要之惡」,卻不能不做。如果動作太慢、或太吝於金援,未來可能要花上數倍的力氣,才足以補救,恢復元氣。九○年代的日本,就是一個例子。 話說回來,跨國之間的金援合作,談何容易。但是如果不合作,各自為政,可能會損害到他國的利益,就像前述的愛爾蘭,單獨宣布對本國銀行的全額存款保證政策之後,可能會吸走他國銀行的客戶,危及他國的金融穩定。經濟學家認為,最近油價回跌,是一個好機會,各國央行在無通貨膨脹的後顧之憂下,可以考慮降息,並且充分協調合作,增進全球資金的流通性。各國政府也應充分溝通與協調,穩定金融環境,讓銀行體系早日重現生機。 【更多精采內容請看《Taiwan News財經.文化周刊》第363期】 |
- Oct 09 Thu 2008 16:48
美國製金融風暴 傾銷全球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